世间的情万千,是否有一种情恒久不败;世间的爱常在,是否有一种爱湿润着温暖.耄耋老兵,今朝怎堪迟暮情怀……
——题记
一个在电影中曾看到过无数次的感人镜头,一个在书本上曾阅览过无数次的重逢画面,在2014年7月12日这一天,终于就在我们眼前、在现实生活中上演。十时三十分,当100岁的抗战老兵陈祖振与同为黄埔军校94岁的杨子西见面的那一刻,山峦不惊、河水骤停,时光的齿轮似乎在老人们微泛泪光的凝视及四只紧握着沧桑与情感的手中停顿。
此时的一个眼神,饱含着对经年相识的激情;此时的一滴泪花,泛起着对过往难舍的惆怅。透过双眸交织的瞬间,是陈老缓缓而出地询问:“人生难得多少回……”。
是啊,有什么样的情谊能共同经历战火的洗礼;是什么样的缘分能在千回百转的命运中相遇。
陈祖振,湖南衡阳人,黄埔军校1分校8期步科毕业,先后在第七军175师324团及第三十一军138师414旅827团任团级参谋,中校军衔,参加过淞沪抗战外围战,曾驻守大别山,后在安徽省军官学校任教官、教导主任。
杨子西,广西桂平人,原在广西无线电通讯处。当抗日的战火燃烧时,为报效祖国,他在当兵志愿里写下“我要救国”四个大字。因其精通电台操作,而直接录取为黄埔军校六分校十六期学员,曾任二十一集团军总部无线电台台长,参加过大别山战役。
这两位同在黄埔军校却不同期的学员;这两位同参加大别山战役却于当时不曾谋面的老人;这两位同在抗日战争中立下汗马功劳的抗战老兵,又是怎样书写着这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多年前,陈老退休后受聘于杨老女婿开的工厂,在厂里做技术人员,也由此认识了杨老一家人,因两位老人共同的抗战经历而结下了别样的情谊。二十年前,当陈老离开工厂后,两位老人一直相约见面,时常出来聊天叙旧。前几年,杨老因腿脚不方便,不再能自行外出,加上双方家庭的子女都很忙,两位老人也因此断了联系。
谁曾想飞逝的流光并不能磨灭老人们心中的记忆,谁曾想耄耋之年还能重述暮年之情、战友之意。
2013年,柳州市援助抗战老兵志愿者在寻找到杨子西时,杨老的女儿柳萍也积极参与进来,成为一名志愿者。前几天,在一次活动中,柳萍无意听到其他志愿者提起陈老的名字,她当即确认抗战老兵陈祖振即是与她家有二十多年渊源的陈老。
就这样,两位失去联系的民族英雄终于以他们特有的独特方式见面。早知要见面的陈老坐立不安地等待家中,那一分一秒而过的时间无不敲打着他的心。而杨老,直到出了家门也不知道下一站的地点,因为子女们害怕杨老听到这样的消息过于激动,只能在即将见面的时刻才告诉他真相。当杨老坐着的轮椅在楼梯口停下时,94岁的老人却甩开家人的搀扶,以他最为快捷的方式,独自一步步移上台阶,一步步快步跨向前。
军人的速度永远是无可比拟的,巍颤着相互伸出的两双手,在紧握着对方之时,如同握住了日月乾坤,没有了硝烟弥漫的战场,唯剩岁月梳理后留下的暖阳余温。
此时,徜徉在时光的隧道,老兵们用紧握的双手、温润的眼神交换着沧海桑田后的重生……
一个老兵,一部传奇;一个老兵,一座丰碑。抗战老兵,民族英雄。在当今的和平年代,战争虽然早已远离我们,却抹杀不了老兵们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留下的足迹。当我们在享受着今天的幸福生活时,更应该铭记那些为共和国的解放和发展立下过汗马功劳的每一位老兵。
当每一次狂风吹起,伴随着落叶飘零,这并不是告诉我们老兵在离去,而是诉说着历史在遗失。今天的抗战老兵,不仅是历史的参与者和见证人,更是国家日渐消失的瑰宝。
这一季,是什么燃烧着百岁老兵的迟暮情怀……
援助广西抗战老兵志愿者行动柳州行动组 晴天/文
版权说明:转载请注明出处和附带本文链接 [